妈被查出患有肝硬化,倔强的奶奶背着星雨四处求救.2009年6月16日...
何春江
【摘要】目的: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和发生机制。方法:选取31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2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对照两组患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31例观察组红斑狼疮患者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检测中,可见有2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而对照组没有,且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女性。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具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趋势,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素,患者发病程度与高血压等疾病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相关因素;颈动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其病死率的双峰曲线显示,患者在发病早期的致死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而到了发病晚期,主要致死因素就变成了动脉粥样硬化[1]。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是指患者的动脉内膜脂质聚集,呈黄色粥样、局部呈斑块状并不断增厚,动脉管腔变硬变窄[2],是血液循环受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会引起许多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心肌梗死、心脏X综合征等多种疾病[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风湿血液科门诊接诊的31例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女性的年龄范围在18~42岁,平均年龄为(32.1±3.3)岁;其中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2例,未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9例;病程长于5年的患者有15例,小于5年16例;患者的DAI评分大于10分的记为活动组,有患者11例,DAI评分小于10分的疾病非疾病活动组,共计20例患者(DAI评分指的是DNA是免疫响应的强力激发因子)。另选2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女性的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0.7±3.6)岁。两组女性均为未绝经的女性,在入院检测前无合并心脏病、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症,且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入院前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服用抗氧化剂和影响血压与心率的药物[4]。两组女性在年龄和生活习惯、服药情况、其他器质性损害与病变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检测方法:在检测前先对两组女性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血压、DAI评分等做详实的记录。然后分别检测两组女性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在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时候采用西门子生产的彩超诊断仪,要求探头频率为6~12MHz,从患者颈根部一次向上检查,并在颈总动脉分叉1厘米的地方和距离这个分叉的近心处1厘米,远心处1厘米的部位分别进行探查,取三处探察值的平均值作为一侧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右两侧都需要进行监测,数据统计时选取左右两侧的平均值。在检测臂踝脉搏波速度的过程中,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先对两组女性的身高、体质量进行监测,连接一起检测两组女性爱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四肢血压与心电、心音、脉搏波信号,仪器可以自动计算出两组受试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在相同条件下测量2~3次,取平均值。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将两组受试者的检测数据剂型统计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31例女性患者中,有两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对照组健康女性没有。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1。
由两组女性受试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分布情况比较可见对炸藕健康女性的臂踝脉搏波速度都在正常值的范围之内,观察组的患者则只有6例患者在正常水平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1例患者中,是否伴有高血压,DAI的评分高低不同以及病程的长短不同,检测得到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值也有不同,统计结果,见表2。
从上表可见,患者的病程长短与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臂踝脉搏波速度具有显著影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DIA评分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讨论
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并发症,已成为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动脉硬化的研究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测过程中涉及到的两个指标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主要检测的是血管壁的厚度,因为血管壁的增厚是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则预测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查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与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具有前瞻性。而另一个指标臂踝脉搏波速度是评价动脉弹性程度的指标,灵敏度高,预测性强[5]。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印度,其发病机制与炎性递质的趋化、LDL和泡沫细胞的发生发展、细胞因子、自身抗体以及内皮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6-8]。利用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炎症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倾向性,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死率,不仅有赖于医学的发展针对性治疗相关发病因子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还要积极防治,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吕良敬,鲍春德.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6):369-371.
[2]卫景沛,王素香,王拥军.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普罗布考合用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5-17.
[3]刘海红,李海珍.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9-10.
[4]薛原,王贞,孔瑞,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45(2):140-142.
[5]凌寒,栗子.遏制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4.
[6]黄颖,张凤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2,15(10):3441-3444.
[7]李文根,庄俊汉、叶志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18(5):986-989.
[8]陈少敏,郭丽君,高炜.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14(4):327-328.